114-04-01 感恩學苑 113-2 第二場 - 品德:漢服與傳統文化

  • 2025-06-30
  • 三品書院管理員
114-04-01 感恩學苑 113-2 第二場 - 品德:漢服與傳統文化
講師:陳劉清冉

活動簡介:透過漢服體驗與傳統文化學習,理解古代服飾的歷史背景與禮儀內涵,掌握基本的漢服穿搭與文化工藝技巧,並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與應用。

     
漢服體驗是一場結合歷史與美學的文化探索,並且藉由製作燈籠,認識其象徵意涵,激發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與認同。亞洲大學感恩學苑於114年4月1號晚間六點半在HB88舉辦「漢服與傳統文化」活動,盛邀陳劉清冉講師帶領同學們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親身穿上不同朝代的漢服,感受服飾間蘊含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搭配燈籠手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製作傳統工藝的同時,深入了解燈籠背後的文化象徵與歷史故事,進一步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尊重。
1132感恩2-2 1132感2-2 1132感2-3
       漢服體驗是一場結合歷史與美學的文化探索,並且藉由製作燈籠,認識其象徵意涵,激發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與認同。亞洲大學感恩學苑於114年4月1號晚間六點半在HB88舉辦「漢服與傳統文化」活動,盛邀陳劉清冉講師帶領同學們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親身穿上不同朝代的漢服,感受服飾間蘊含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搭配燈籠手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製作傳統工藝的同時,深入了解燈籠背後的文化象徵與歷史故事,進一步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尊重。

   活動開始,講師從漢服的起源談起,介紹其在中國歷代朝代中的演變,從先秦深衣到漢代「右衽交領」、唐代開放式剪裁、宋代追求簡約素淨,再至明代恢復禮制的衣冠制度,每個時代的漢服設計都深深反映出當時社會文化與審美觀的變化,講師還特別說明各式漢服的結構名稱,如:裋褐、襦裙、曲裾等,並示範正確的穿著與搭配方式,說明配件如佩飾、髮簪、腰帶等的用途與象徵意涵,讓學生不只看到華服的外觀,更能理解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與禮儀精神;在傳統燈籠的教學環節中,講師先介紹燈籠的歷史背景,從漢代的照明功能發展至後期的節慶象徵,尤其在元宵節、春節等節日中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並帶領同學認識各種燈籠的樣式,如:纏絲燈、宮燈、紗燈等,接著教學燈籠的結構組合、紙材挑選與色彩搭配技巧,並鼓勵學生融入創意圖樣設計,讓每一盞燈籠都能呈現出傳統與個人風格的結合。

    隨後,同學們紛紛換上風格各異的漢服,親身體驗傳統服飾的穿著方式與儀態,從系腰帶、理衣角到佩戴配件,每一個動作都需謹慎講究,並且理解古人服飾中的禮儀精神與審美追求,穿戴完成後,學生也進行拍照與走秀體驗,透過模擬古代行禮與站姿,進一步感受服飾所體現的文化底蘊與儀態之美;活動接近尾聲時,同學們開始製作傳統燈籠,學生從剪紙、摺疊、黏貼到組裝,依照個人喜好設計圖案與配色,運用各種素材完成屬於自己的創意燈籠,製作過程中,學生不僅培養了藝術構圖與色彩搭配能力,也在一盞盞獨一無二的燈籠誕生時,感受傳統工藝所帶來的溫度與美感,並沉浸於創作之樂,在一筆一畫、一剪一貼之間,與中華傳統文化悄然連結。

    保健系周羽婕同學表示: 讓我認識漢服不只是一般電視看到的古裝,還有分各種不同的朝代,體驗了不同的服裝,讓我受益良多。

    生醫系林妤安同學表示: 了解各漢服制式和妝容,並且體驗了漢服試穿與手作紅包燈籠體驗,學習到了很多。
 
    醫技系羅亭媗同學表示: 了解中國唐、宋、明服裝的差異,以及妝容與配件的不同審美,不同朝代的服裝差異也代表了當代的民風,相當有趣。。

   數媒系劉一宗同學表示: 課程一開始,老師便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漢服的歷史淵源、形制特點以及不同朝代的風格演變,透過生動的講解和精美的圖片展示,我對這種承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傳統服飾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社工系吳雨蕎同學表示: 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美麗與歷史,更了解服裝設計的原理,跟不同朝代的美學。

   活動結束後,參與「漢服與傳統文化」活動的20位同學表示,他們深入了解漢服的歷史與文化,並親自穿著漢服,感受古代服飾的獨特魅力,同時,透過手工製作燈籠,掌握了傳統工藝的技巧,從選材、設計到完成,過程中充滿了創意與挑戰。講師期望透過這樣的學習經歷,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並在實踐中提升他們對傳統藝術的理解與熱愛,讓文化傳承與創新並行,融入現代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