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地球‧脈動中:共許地球未來

  • 2022-07-30
  • 吳燕諄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地球‧脈動中:共許地球未來     聯合報/ 潘襎
 

南投縣仁愛鄉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圖/南投林管處提供
南投縣仁愛鄉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圖/南投林管處提供
 潘襎 古羅馬詩人西賽羅提到:「探索與觀照自然是邁向精神與知性的自然牧草。」人類為培育精神與知性,必須要研究,並且關注大自然的本質。

人與大自然關係素來密切,人類文明尚未產生前,大自然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基礎,不只有形物質,譬如掉落地上的果實、種植的糧食,狩獵、漁撈的生物,還有從動植物獲取的保暖衣服、日用工具,或者取之於豢養的植物、動物資源,此外還有水、及大家看不到的空氣、溫度。西賽羅採取類似阿卡迪亞牧羊人觀點,說明人與大自然的緊密關係。

不論是西歐文化,或者東方,都有著理想世界想像。現今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中央有阿卡迪亞州,在古希臘時期稱為阿卡迪亞(Arkadia),那裡有肥美牧草,是牧羊人最佳地區,古希臘人的桃花源。中國古代認為仙人居住於海外仙山或者深山。先秦、漢代認為海外仙山,分別是蓬萊、方丈及瀛洲,位於渤海。古人不擅遠洋航海,渤海是遼闊的遙遠世界邊緣。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傳為西王母使者,若無仙鳥引路,蓬萊仙島遙不可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出現實世界同時存在著理想世界,只是隔絕於群山峻壑外。王維〈桃源行〉有「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雲霧嬝繞,落英繽紛,一派人間樂土景像。

隨著人們認識現實世界能力增強,理想國度不存在於神秘國境外的茫茫大海,也沒有避秦秘境,只有自己生存的土地。只是我們生存的土地已傷痕累累。保羅・克呂詹(Paul Crutzen)在千禧年前一年提出「人類世」(Anthropocene)概念。人類因為科技文明高度發展構成一個嶄新地質時代,地層中布滿許多物質。這些物質並非出自大自然力量,文明發展強加諸大自然以同位素、塑膠、鋁製品及殺蟲劑,還有硬化水泥塊。不只如此,廢水排放、空氣汙染、肆意開發、過度捕撈,工廠遍布,氣候變遷失序,人類居住的現實土地已面臨能否永續發展的嚴肅問題。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鄭崇華董事長數十年來意識到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嚴肅課題,不斷運用科技、教育喚起世人關注地球正遭遇的危機。為了喚起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嚴重影響,今年暑假該基金會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攜手合作企劃「地球・脈動中:生態與藝術特展」,運用科技、藝術重新建構起人類與自然間緊密關係,期許人與大自然能和諧共生。

兩千年前莊子提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壯哉斯言!我們能否自摸胸部,傾聽心跳聲,用此誠懇的心來傾聽地球脈動,許地球一個未來,給後代子孫留塊可以存活的土地呢?
(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