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運籤的未來學 聯合報/ 潘襎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現世未來,除非生命終了。每種動物、植物也有未來,除非牠們命終;每個時代往往因為時勢、環境、社會、文化、政治轉變而有終結,接著以某種形式重新出現。大自然環境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珍惜,數千年的人類在地球的文明就會走到盡頭。未來,永遠是人們最大的期待,也是最可怕的未知數。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未來,卻能夠抱著戒慎恐懼的心來時時準備面對。
「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的白駒乃太陽之比喻,人在天地之間的生命,如同陽光射過縫隙那樣的短暫。《莊子》書中對於生命無盡的外求,戒慎恐懼,對於生死了然於胸。然而,人們對於無盡未來的渴望探求,豈是莊子所能喝止。孟子從生命的承擔來說明人生的意義,「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說的是生命的淬鍊與面對未來的承擔。窺見未來,並非是儒家本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更是儒家冰炭懷抱的仁者精神。梁啟超號飲冰室主人,非今人飲冰之樂。《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比喻國勢動盪,內心憂懼如焚。
據說古希臘從紀元前八世紀開始,在德爾菲山上設有阿波羅神殿,刻有箴言「認識自己」;殿內有裂縫,上置三腳椅子,女巫提皮亞(Pythia)手持月桂枝,一手托著澆水扁盤,聽取從縫隙上冒出的煙氣傳達神諭,諭示著未來。《舊約聖經.出埃及記》第三章第八節:「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神給摩西的族人未來應許之地。未來永遠是人類前進的根源動力,即使知道生命有限,依然不斷努力面對未來。一九八五年史蒂芬史匹柏監製「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描寫馬蒂坐上科學家艾默布朗博士發明的時光機回到過去,在那一九五五年遇上他父母的過去,最後又在驚險萬分下得以回到當下;這是現代穿越劇的前身。面對過去要有勇氣,回到未來何嘗不是如此呢?
唐代沈既濟著有傳奇《枕中記》,描寫盧生入京趕考不第,一日遇道士呂翁,相談甚歡;翁送青瓷枕,生以枕就寢,旅店主人正蒸黃粱。夢中盧生娶高門清河崔氏,登第,官運亨通,官至宰相,卻遭構陷,流放外地,平反後封燕國公,富貴終老,夢醒黃粱未熟。元朝馬致遠據此創作一齣《邯鄲道省悟黃粱夢》,老翁成為鍾離權,盧生被置換成呂洞賓。
「未來」眾人莫不關心,不論個人到宮廟抽籤或者問卜,甚至每年歲末國運籤,都是預測未來,報紙對此津津報導。現代科學主義興起,專業評論家所在多有,透過科學數據、專業知識預測未來世局。現在與未來互有因果關係,若無孟子、范仲淹的懷抱,哪能奢望未來;若無莊子、黃梁夢醒的警世,豈能豁達。面對未來,應有現在堅定的努力,也要有豁達心胸。(作者為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