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联合讲座/无欲则刚

  • 2024-09-04
  • 三品书院管理员
科技.人文联合讲座/无欲则刚  转 联合报/ 潘襎

最近台湾政坛动荡,不禁令人想起寻常不过的成语「无欲则刚」。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感叹未看过无欲望的人,弟子问某人不是没有欲望吗?孔子予以否定。孔子五十一岁为鲁国大司寇,治国有成,被齐国警戒,餽赠宝玉、美女给鲁定公,定公遂疏远孔子。鲁定公无法克制欲望,失去孔子这样的良臣。不得志的孔子遂开启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生涯。他饱受政坛欲望的冲击,为实现理想而游历各国,经历无数淬鍊。孔子对于欲望的观点,何尝不是对人性的感叹呢?
 
大文豪苏轼写一篇〈刚说〉,说明刚与仁的关系。「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者,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意思是说,刚强、坚毅、朴实、寡言,近于仁德;操弄言词而令人动听、脸色和善讨人喜欢,却没有什么仁德。苏东坡认为,并非人们喜好刚强之人,而是喜欢有仁德的人。孔子有许多关于仁的看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认为仁乃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实践仁德,完全来自于自身,哪里受他人左右呢?儒学透过自我约束来符合社会礼节,孟子将仁义礼智视为四种德行。相对于此,为了表现正义,古代罗马希腊女神泰美斯、狄克以及阿尔特赖亚等特质结合在一起,塑造出正义女神,手拿宝剑、天秤,眼罩蒙住眼睛。宝剑代表惩罚罪恶,天秤代表公平,眼罩蒙住眼睛意味着平等、客观以及不徇私。罗马人将正义视为公平、平等之心,同时也具备惩罚罪恶的能力,这座寓意像拥有消极的自我约束与积极制裁的两种特质。如果无法克制欲望,会有什么结果呢?
 
日本《平家物语》是十三世纪完成的历史着作,卷首的诗句发人深省。「祇园精舍之钟声,诸行无常之鸣响;沙罗双树之花色,显盛者必衰之理;骄奢之人不永恒,恰如春宵之幽梦;跋扈者终必灭亡,彷彿风前之尘土。」这部小说描述平安时代晚期平清盛剿灭源家,掌握朝局,源家后代被放逐远方;平家势力因此达到颠峰,权倾一时。清盛去世,平宗盛接替,依然骄奢跋扈;最终源家后人源赖朝以少胜多,坛浦之战消灭平家,平宗盛被俘而身首异处。《平家物语》开卷以佛教诸法无常为起首,叙述一场政权更替的沧桑史诗。然而,回归故事本质,骄奢、跋扈乃是平家复亡的根本原因,不是亡于弱小的源赖朝军队,而是亡于放纵自己欲望之结果。
 
现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一九四三年二次大战最激烈之际提出「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采用金字塔序列,由下往上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超越需求。物慾的需求属于底层需求,只是鲜少人能够自我超越。现代社会欲望可以由自己控制,放纵欲望而违反公平正义,将受到普遍价值观形成的律法制裁。无欲则刚,或许是掌握庞大权力资源的从政者,必须时常拷问自己灵魂的名言吧!(作者为亚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